古代的玉器的琢工和纹饰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对古玉器,考古界、文物部门和玉器收购部门主要从玉质、器形、纹饰和制作技巧这四个方面进行鉴别。
商代琢工直道多于弯道,粗线多于细线,阴纹多于阳纹。穿孔出现了外大内小的“马蹄眼”,刻线出现了“双钩线”。
周代技法、造型不断改进,加工修整和抛光开始讲究,使器物趋于精细和美观。商周时代玉器纹饰有饕餮纹、龙纹、蟠螭纹及少量的云雷纹。
春秋战国开始选取“水砂”,开片、做花、上光已显层次,技法水平提高,出现了蒲纹、蚕纹、谷纹、乳钉纹。
汉代玉器小件精细大件粗。刀法简洁见力,玉雕史上有“汉八刀”之称。
唐代刀法流畅,细而厚重。缠枝花卉、葵花、人物飞天及鸟兽纹在精细中有着较浓的艺术气氛。
宋元时代琢工较为细巧,极少粗制滥造,牡丹、凤凰等花鸟图案受当时国画风格影响而重视神态,回纹也较常见。
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了“三层透雕法”。松竹梅纹、云纹、云头纹、山水人物及刻字较多。北京、苏州、扬州是当时中国著名的三大玉雕中心,有名记载的玉雕大师较多,其中以陆子冈最负盛名。
清代尤其是初期的玉器可谓“精工、细雕、逼真”,出现了俏色、半浮雕、双面镂空等雕法,新创了花鸟、虫草等多种纹饰,并有御制诗和铭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