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作品轻巧、秀丽,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亮似琉璃,让人爱不释手,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乾隆皇帝更是赞曰:”薄如纸而轻如铢”。
薄胎技艺制作非常复杂,耗时耗工,要达到“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的境界很难,要求琢玉者“艺高人胆大”,即使肉眼看不见,全凭感觉亦能操作。多以规矩器皿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极少的异形薄胎,称为“不规则薄胎”,制作难度则更大。
薄胎器皿很难做,要做成一件就得坏几件,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赋诗一首。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间,乾隆皇帝作了赞“痕玉”诗三十余首。乾隆去世后,由于国力衰退,薄胎制作工艺也就渐渐地隐退了,这种工艺再次濒临失传。
薄胎工艺在清代以前并不多见,它最早是从西部伊朗传来,早期叫“痕都斯坦式玉器”,简称为痕玉。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痕都斯坦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亲自考订,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薄胎玉器主要以盘碗杯居多,比如各种薄胎茶杯、菊花瓣盘、白玉压丝嵌宝碗等,其次便是瓶、壶之类的作品。薄胎器皿一般不考虑优质的白玉,多选择碧玉、青玉,因为薄胎工艺可以使玉变得轻巧无比,同时,胎薄透光,也可以淡化青玉、碧玉的色泽,使玉质泛白。
薄胎器皿的雕刻,对技术要求主要有三点:
① 胎壁厚薄一致,薄到什么程度则依玉质、玉色和造型而定;
② 掏内膛不能留死角;
③ 器外的刻花点缀要与器具的轻盈特色相符,和谐一致。只有当造型各部位厚薄一致时,才能反映玉质色泽一致。所以,厚薄均匀也是评价薄胎工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
玉料与工艺是衡量玉器好坏的两大重要因素,有了好玉还要有好雕工。玉雕师会在选料、开料、开胚、抛光等环节上把关,选料时手电筒和水是两大法宝,洒水后的玉料会透明起来,能看清其中质地、花纹等,手电筒一照可以看清玉料里是否有杂质。
凡透明玉石作薄胎玉器都能在膛内施以内画如内画瓶、内画球之类。内画工艺使用的工具是勾形毛笔,笔伸入内膛,眼在外观察落笔部位,勾画画面。因此,掌握内画工艺需要两种功底,一个是用笔功底,一个是美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