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红皮一级白籽玉挂件 弥勒佛
佛像题材是玉雕文化中十分常见的题材之一,佛教文化和玉雕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中的支柱文化,两者合流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下玉雕中佛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一、玉雕与佛像的渊源
佛教于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我国,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为了佛教的宣扬和传承,佛教神像被具体化并且以实物的方式留存于世间。它们有的以石窟的形式而存在,有的则在寺庙中接受众生的香火,有的则在大户人家的高堂之上享受独有的尊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替,每个朝代对于美的看法和认知存在差异,对于佛的美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佛教刚进入中国时的质朴,南北朝时期的清秀,再到隋唐的丰韵,到了宋朝佛像更加贴近生活;变得更加亲切,明清时期工艺趋于成熟,佛像也是愈加精致。每个时期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佛的形象,都代表着当时对于美的认知和看法,经过每个朝代的不断完善,佛像也终于有了成熟的定格,形成了中国佛像特有的样子,整合了人的生动传神和神佛的神圣庄严,经典的佛像作品被奉为艺术界的精品。
在中国传统雕塑和人物画像造型的双重作用下,玉雕造像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推进,在造像的历史变化中同样烙上了时代对于美的不同解读方式。佛教题材在玉雕中的展现方式非常之多,最常见的是佛、菩萨等,另外不常见的但也独立存在的有罗汉、明王等。
二、古代经典的玉雕佛像
寺庙中大型的玉佛,选用的是整块大型玉石,经过能工巧匠们的精心雕琢而成。如此的巨型玉石难得,工匠们的精湛工艺也是得天独厚的,因而这类佛像是独一无二且举世闻名的,比如北京碧云寺的玉佛、上海玉佛寺的玉佛坐卧像,都是玉雕佛像中的佼佼者。这些著名的玉雕佛像有些是来自缅甸的工艺师雕刻而成的。
在玉雕佛像的雕刻中,用上了缅甸常用的宝石镶嵌工艺,对玉佛雕像进行修饰,更突出了玉佛的雍容华贵。巨型的佛像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巨型的整体玉石难得,而没有了材料大小的限制,中小型佛像则是在内容的表达上更加丰富和完整,至今仍被保存完好的东汉时期的汉白玉佛像,外形与大型佛像无甚差别,但表情却有其独到之处,除了端庄之外,还有着耐人寻味的神情,更显得传神和独特。
玉雕佛像的发展受到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多的因素来自石雕。唐宋以后,玉雕佛像的造型开始丰富起来,表现出石雕所不能表现的生动和灵气,选择独立的人物,构造简约明了,注重形象的饱满和仪态的传神,隐约有着玉雕特有的动态美。明清以后,在玉雕佛像的取材上以女性观音为主,但形式多样,姿态则更加自然和生动,女性的温婉和柔美在佛像上是重点塑造的,为的是展现慈悲的人性光辉。佛像的姿态、神情、衣饰都是雕刻者花大心思雕刻的,展现了雕刻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三、借鉴古人的成功,敢于创新和尝试
古代能工巧匠们在玉雕佛像的创作上已有了丰硕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庄重的佛像、秀美的观音、生动的罗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的精妙之处在于有着超凡的艺术造诣,特别是佛像特有的慈悲和关爱,需要完整展现,每一次尝试和雕刻,都是一次身心的修炼,每一次进步都需要独到的观察力和极好的领悟力以及付诸行动的扎实的艺术功底,还有不可缺少的是,在磨砺和雕琢中渐渐形成的虔诚和精进的心态,如此反复地完善和追求,方能创造出兼爱且遗世独立的玉雕佛像。
玉雕与石雕虽然相互影响,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材质的表现上,玉雕需要浑厚精致的雕刻手法才能将佛像的神圣和厚重底蕴完整地展现出来。结合石雕直接的视觉效果和玉雕婉约的表现手法,使佛像达到温润且不单薄的整体形象,同时融入明时白瓷中所展现的流畅效果,玉雕佛造像不仅凝神饱满,更有别致的韵味流淌其间。
在佛像的形态上,注重脸型的丰润,五官注重古典美,线条把握准确如行云流水,在佛像的身姿上,通过对衣饰线条的流畅,展现出阿娜的身姿。在佛像的造像上,既要汲取佛像古典造型的经典,又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将古典的优雅和现代的时尚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创作出端庄高雅又不落于新意巧思的玉雕佛像。由于受玉石材质的影响,在造型上较难随意雕琢,因此每件玉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世间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