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生产力低下,制玉工具都由石器制成,玉器的开片大小、厚薄都不均等,通常都是一边厚一边薄;玉器造型大多不规整,圆形器物都不够圆;玉刀、玉斧、玉铲等器物的刃部不锋利,较钝;钻孔一般都是上粗下细的喇叭形,孔壁上还残留螺旋纹。
红山文化中的玉器雕琢技艺令人惊叹,注重神韵,表面光洁,边缘过渡自然,片状玉器的边缘较薄,好似出刃,有的器物表面有密集排列的小且深的斑坑。良渚文化的玉器碾琢最显著的特征是同一玉器上出现两种不同做工的线条。玉器中笔直的阴线构成直线纹,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成去曲线纹。
到了商代,石制工具有所进步,更为锋利适用,尤其是青铜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琢玉技术。玉器的开片变得更加均匀且薄;打眼钻孔的方式大多为两面对钻,形成“马蹄眼”,也就是外眼大、李眼小的特征;商代玉器纹饰雕刻的特征是“三多三少”,即直线条多,粗线条多,短线条多,弯线条少,细线条少,长线条少,表现在器物上就是刻出双线并列的阴线以表示一条阳线。
西周前期的玉器雕琢技艺继承了商代,但玉器的做工更加注重纹饰的布局,线条变得更加繁复,主要使用略带弧度的线条,且较多的是长弧线。到了西周中晚期,玉器的纹饰结构和雕琢技法已与商代大不相同,“一面坡阴线”成为这一时期玉器的典型特征,即阴线纹互相勾连,阴刻线的一面磨制成坡状,并且留有斜刀痕。
春秋时期的制玉技艺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碾玉更为注重磨制。春秋早期的玉器纹饰在继承西周晚期阴线纹相互勾连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卷曲相连的纹饰,玉器表面不留空白,纹饰布局满且密。到了春秋晚期,玉器纹饰中出现了隐起、密集的浮雕纹,以及平面浅阴刻宽带纹,粗线条少,细线条多,线条边缘还有很多刀痕,玉器的开片进一步均匀规整且薄。
随着铁制工具的出现和实用,战国时代的琢玉工艺突飞猛进,玉器刀工精细,边角垂直锋利;抛光精良,玉器表面特别是阴线槽内的光泽十分强烈;孔洞内部极少再有制作时残留的痕迹,大多都是匀称光滑。这一时期玉器呈现出棱角分明、锋芒毕露的特征。战国时代的玉器流行半浮雕、透雕的技艺,在刻画动物形象时着重于眼、牙、爪等细节,力求刻出动物的本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