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琢工,精细程度超过了以往。琢制的线条多与商代相同,但弯线条增多。琢玉的技法和造形设计在不断改进,加工修整和抛光,使器物日趋美观。
在春秋战国时,“水沙”开始被选用,工肯也在进一步发展、定型,从开片、做花到上光均已有了层次。技法比商周时更为细致和复杂,其规格也较严整而得体。
汉代,小件玉器的琢工细,大件玉器的琢工粗。其刀法简洁有力,在历史上有“汉八刀”之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的影响也很发达。
唐代,常见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及人物飞天。特别是狮兽的制做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成为唐代玉琢的一大特点。
宋元时代的突出特点是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此时的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其花鸟一类,虽不及唐人的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故非常重视其神态。
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具有时代风格。当时的北京、苏州、杨州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其中尤以苏州的玉琢工艺为全国之首。至明代的中、晚期,玉琢技艺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的琢玉大师,如陆子冈、刘谂、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琢制精巧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陆子冈最为有名,经他琢制的玉器,被称为“子冈玉”。不过,明代的玉琢在最后一道工序即碾磨细工上,存在着“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清代精工细琢逼真,出现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等多种琢法。因而富有立体感的各种玉件,层出不穷。乾隆年间是玉琢的全盛时期,玉琢水平达到了高峰,其精工细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元、明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