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印章的历史由来已久。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但到了汉代,诸侯王及王太后所用的印章仍有称“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遂改称为“宝”。此后各朝各代沿袭,称呼皇帝印章一般“玺”、“宝”并用。
印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看材质,二看工艺。
玉石印章在材质方面,主要看玉石品种,其中田黄石、鸡血石等这样的品种由于稀罕而价值非凡,制作出来的印章观赏性更强。反而一些常见,品种不够品级的玉石印章收藏价值空间有限,在印章市场上只能沦落为下品。
玉石印章的观赏性与玉石的完整性、污点等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完整性包括玉石是否出现裂痕,是否受过重力敲击而受损等,如果有,那一块玉石印章的价值将会降低。所谓污点是指玉石印章产生存在黑点或暗钉,这些污点非常小,但对玉石的影响确实致命的,一旦污点较多,那这块玉石印章也就丧失了收藏的价值。
传统官印一般以正方形为主,后来逐渐出现椭圆、长方形、葫芦形等异形印,结合印文的布局而设计,具有独特的美感。
印文篆刻流派:古代玉石印章的篆刻技术,源远流长。自明代以来,印学流派很多主要有八大流派:
一是文何派,以明代文彭、何震为代表。
二是皖派,为皖籍名人何震所创。三是泗水派,为明代苏宣所创。四是娄东派,因明末篆刻家汪关,居于娄东而得名。五是如皋派,为清代黄经所创。六是林派,为清代林泉所创。七是邓派,为清代邓石如所创。八是西冷八家,指杭州人丁敬、蒋仁、奚冈、黄易、陈鸿寿、陈豫仲、赵之琛、钱松八人。
此外,近代还有两大流派:一是吴派,为吴昌硕所创;一是京派,以久居北京的齐白石为代表。这些流派的印章篆刻技术,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玉石印章不仅材质十分珍贵,也与古代文人崇尚“君子比德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品格相契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自古都颇受藏家关注和喜爱。其中以材质珍贵、年代悠久、名家镌刻、艺术水准高的价值最高,也最具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