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都斯坦”玉器
蒙兀儿及鄂斯曼王室均信奉回教,故玉器洋溢着伊斯兰风韵。此类玉器擅以纯净的玉色搭配繁复层层叠叠纹饰,光洁丰美;有时镶嵌金丝及宝石,灿烂华 丽,部分作品追求薄可透纹效果,精巧细致。采用水磨技术,通体玲珑薄透,从内壁可以看到外壁浮雕花纹,可谓鬼斧神工。在装饰手法上,采用浮雕、立雕、镂空 雕等复杂组合工艺。浮雕的纹样磨去琢痕,形成凹凸的视觉反差,增强其艺术表现效果。
目前所见清宫藏痕玉,一种是当年输入,另一种系宫内工匠仿制,称“西番作”,多刻年款。从乾隆三十三年到嘉庆二十二年(1768—1817)的近五十多年间,各地向朝廷进贡了800左右件痕玉。同时,清廷的驻外大臣也购买一些进献乾隆。
何谓玉器中的“乾隆工”?
乾隆时期玉器的工艺,因用料考究,精雕细琢,不惜工本,极富有时代特色而被称为“乾隆工”。“乾隆工”的特点就是在用料和制作上不计成本,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准战役取得胜利,出产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归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和田玉玉贡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对此,乾隆皇帝非常得意,他特制碧玉刻诗大盘以为纪念(现在养心殿后寝)。在御制《和阗玉》诗中,乾隆写道:“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 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并说:“回城定全部,和阗驻我兵,其河人常至,随取皆瑶琼。”
为了使人形象地了解当时新疆开采山料玉的情景,他还令玉工琢制了一件碧玉《于阗采玉图》山子(1765年),题诗于背面:“于阗采玉人,淘玉出 玉河;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
一般来说,玉料送达内廷后,择其优者,根据材料特征和需要确定应制器物,重要的要上奏皇帝批准。之后,一部分留玉作加工,大件和部分小件送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加工。乾隆二十五年后的制玉高潮时期,每年外包玉器达200件。
古代帝王多喜爱玉器,《左传》就记载了许多诸侯王之间用玉为礼物进行交往的故事,有的甚至流传至今。清代的乾隆皇帝喜爱 玉器超过历代帝王。清宫遗留的古代玉器,大多为乾隆时期收集的,他还亲自进行鉴别、定级,许多清宫遗留的古代玉器,配置的木托、木座、木匣,都是乾隆时期 置办的,并带有乾隆钦定的甲乙丙等字样。得到一件珍贵的玉器,乾隆总是题诗吟咏,或表示愉快的心情,或对古人工艺的赞叹,无不体现了乾隆对于玉器的喜爱。
乾隆工精妙之处?
著名玉器鉴定专家表示,“乾隆工”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玉料好。乾隆要求制作玉器的料一定要是好料。乾隆二十五年新疆开始贡玉,每年春秋两贡就达两千公斤。如遇特殊情况,还要派专差采玉。乾隆四十一年,从新疆运大玉六块,计两万余斤。
其次,是工好。乾隆把当时江南制玉好手调往宫中如意馆,并要求宫廷画家绘制图样,日夜赶制玉器。故而当时的玉器不但工好,而且还具有艺术性。
再来,就是抛光好。当时的抛光是非常讲究的,从粗砂到细砂,再用装有麦麸的布袋用手一点点揉玉器,这么做十分浪费人力,却能把玉质内在的亮揉出来,从而表现出玉质的润度。
极为重视好彩头
把好彩头和吉兆象征尽心尽致地表现在工艺美术上,在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上极为普遍。玉器上的纹饰可谓言必有意,意必吉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 民百姓,无一不祈盼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幸福吉祥,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工匠们运用不同的工艺方式表达了渴求生命、向往长寿的意愿。蝙蝠象征福泽,梅 花鹿象征功名利禄,佛手象征富贵在握,月季取月月洪福之意,象征青春常在。
如今社会上许多人在仿“乾隆工”,拿仿“乾隆工”当真的卖,所以藏家在选购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乾隆工的风格,注重料好、工好、设计巧妙、吉祥福瑞的时代特征等几个显著特点,加以区分。更要多进博物馆,熟悉乾隆时期玉器的总体风格,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