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史上苏州人才辈出,从苏州工艺美术专业学校毕业后的杨曦选择了进入苏中玉石雕刻厂工作。随着90年代初我国经济结构的变革,杨曦在1992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那个年代的玉雕作品多以仿古为主,然而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时有个台湾人无意间提出:玉雕不能只一味地模仿,是时候搞创新了。
杨曦作品 《知秋》
这与杨曦的想法不谋而合。其实杨曦早就考虑过另辟蹊径了,只是早些年生活所迫,为了能够维持收入不敢轻易尝试创新。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决定尝试创新。他改变自己在玉雕厂学到的工笔画法的雕刻风格,改用虚化与简约的来设计实体,不出所料,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艺术感大大增强。杨曦说,他还将西方雕塑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第一步在平面设计起,就与传统的玉雕尽可能的分别开来,这样才能让创新更大胆一些。
杨曦在雕刻时要求严格,不是好的籽料他绝对摒弃。在他看来好的选材是雕琢出好的作品的基础,不能一是将就。精工出细活,在玉料的雕刻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每下一刀,都要找好角度,控制好力度。除了继续创作,作为中国老一辈的玉石雕刻师们,首要的任务还是传承。“到了一定年龄,传承是必须。”杨曦说,他喜欢觉悟性高,愿意自己去专研的学徒,对于这类学生他要亲自手把手的交,从最初级的生产加工开始起步。杨曦在自己的新工作室的二楼,特地开辟了二十平米的空间,来供自己教学。他说他要做好传承,玉雕是中国博古通今的一项伟大的艺术文化,既要做出好的作品,更好做出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