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较好,较多地使用了属透闪石类的玉材。这种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一般是摩氏6~6.5,色泽均匀。其玉料主要有三类: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深绿色玉、被称为“老岫玉”的宽甸玉以及岫岩玉。后两种玉料因确定为红山文化所用玉料,产地亦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取材方便且价格不贵,故今作伪者多用它制作假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的本来颜色有白、青、碧、黑或青中带黄、白中带黄等诸色,典型的黄玉极罕见,少数亦见有灰白色者。红山文化玉器上往往带有沁色,但因所用玉料的不同和埋藏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有多少或深浅之分。
几何形与动物形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主体。几何形分园曲形和直方形。动物形有鸟、龟、蝉、鹰、猪、鱼、熊等形状。
瀚林李经理《(159,58)(329,227)》说红山文化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宽浅的直线纹或带状纹。常见于螭形的头部,勾云形器表面及柄形器、玉鸟、玉龟上的分割线。第二,细阴线刻纹,用于螭形头部的细刻划。第三,粗而浅的阴刻网状纹。网格较大,呈平行四边形状,见于玉龙头部及兽形玉片的兽身之上。第四,凸起的弦纹。第五,兽的眼部形状有圆环形、水滴形多种,有的用阴线深刻,有的用极浅的凹线隐约刻出。线宽而浅,两侧似有坡。
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繁多,从小型的装饰品到大型礼器,用途广泛,可谓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按其功能可分为礼仪器、装饰品和工具,但有许多玉器兼具有几种功能,也有的至今不明其用途。
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红山文化玉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山文化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区。红山文化遗物中,最引人注目和富有特色的是玉器。其造型特征、雕琢工艺及用玉制度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是东北地区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主要标志,也由此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史前玉器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传世品发现很早,在20世纪初国内外的一些书刊中就有著录,但其年代均被定在商周或更晚时期。60年代以前,虽然红山文化已被正式命名,但考古发掘并未出土玉器。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等地方博物馆收藏有少量传世红山文化玉器,不过对其文化性质和年代均未作出界定,也未引起学术界注意。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和辽宁的红山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掘、采集了一批玉器,资料逐渐丰富。这一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发现有: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墨绿色玉龙,巴林右旗葛家营子、尖山子、那斯台等遗址采集到玉猪龙、箍形器等100多件玉器:辽宁阜新胡头沟、凌源三官甸子红山文化石棺墓出土玉勾云形器、玉猪龙、玉箍形器等;凌源和建平交界的牛河梁遗址石棺墓出土大批玉器。其中牛河梁玉器种类丰富,造型特征突出,雕琢工艺精良,代表了红山文化玉雕业的最高水平。
90年代,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开始进入纵深阶段,综合性或专题性论述甚丰,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将红山文化玉器作为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的研究,以及对红山文化玉器材质的地质学研究和玉矿的探寻等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国内外博物馆的红山文化玉器传世品也依据考古资料而得到较为准确的鉴定,并以图录形式公开发表。另外,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赝品也在这一时期充斥海内外古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