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绿松石开采的历史可上溯到4000年前,主要是满足历代王朝皇室贡品所需。据乾隆十五年(1785年)所修的《竹山志》记载,竹山的绿松石在历朝历代都有开采的记录,主要是用于制作首饰、装饰品,松散易碎的主要用作颜料,在藏医界则将其碾碎入药。
建国以来,竹山绿松石经历过三次大规模开采:前两次在1960—1965年、1970—1975年,主要是以官方开采为主,当时,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对竹山的绿松石资源进行了一次较为细致的普查,国家轻工部在竹山设立采矿点专门开采绿松石,贸易部门专门对绿松石进行加工和对外出口。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绿松石藏品即是这个时期出产的珍品。
第三次是在1985—1995年10年间,主要是以个体开采为主。改革开放后,竹山绿松石主要通过西藏、北京、广洲等地流入到欧洲市场。一些胆大的个体商贩率先将绿松石原矿用麻袋装好偷运到西藏等地,在黑市上进行交易。一时间,被竹山人视而不见、一文不值的绿松石渐渐被看重,流通渠道渐渐被打通后,这种不起眼的蓝色或绿色石头通过多次转手,登上了国际珠宝市场的大雅之堂,成了美国、墨西哥、西欧、印度、日本商人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