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白玉龙凤形珮
中国玉器历史源远流长,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玉器的雕刻及其内涵都有很大的改观,进入秦汉帝国时代,大一统帝国的强大生产力成为了玉雕文化大发展的基础。然而到了魏晋以后的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代,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玉雕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
经过隋唐的重新统一以及盛唐的极盛期,唐宋的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玉雕也开始走向世俗化、商品化。
宋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五代十国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升温,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嗜玉成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
这时,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汴梁(今开封市)、扬州、杭州都出现了专门经营玉器的店铺。宋代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玉雕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玉雕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皇室贵族,也不完全是士大夫阶层,还有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宋代所用玉材和田白玉、黄玉、青白玉占主流,还有地方玉、水晶、玛瑙等。
巧色巧雕的大量运用始于宋
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艺有以下特征:
1. 圆雕人物、动物的特点概括性很强,刀法纯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2. 开深层立体镂雕制作之先河,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
3. 阴线刻比唐粗疏,但委婉流畅,用于服饰上使衣袖有飘动感,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
4. 能巧就玉材之色泽,而施以适宜之雕刻,这种工艺称巧雕,玉称巧色玉。巧色玉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也偶尔有见,宋代这种工艺则被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