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讲述“大邦之梦”
6月18日,苏州博物馆建管六十周年,特展示出“大邦之梦——吴越楚玉器·青瓷”。展览将从玉器、原始青瓷,两个板块讲述“吴.越.楚”文化的融合。由此,向我们展示出“吴.越.楚”在军事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相交与融合。
展览共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楚玉器和原始瓷精品三百余件(套),其中玉器展品涵盖了玉璧、玉璜、玉珩、玉佩、玉环等种类。原始青瓷则展示仿铜礼器、仿铜乐器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展览分“礼尚往来”、“乐享天籁” 、“工艺融合”、“瑞玉为信”、“美玉为礼”、“巧玉为饰”、“工玉为器”等八部分。
热论:“相比于青铜器特展所展现的战争与对抗,本次展览更侧重展现吴越楚文化的交流。”展览中,玉器部分就是最好例子。展柜里来自不同地区而器型相同的玉器被放在了一起展示。
让非遗从“被记录”到“被看见”
6月7日-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简称“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共播放了30部非遗纪录片。这是一场来自全国的“非遗”领域学者、工作人员和爱好者的非遗影像盛宴。
“非遗影像展”开幕当天,《克智少年—吉则尔曲》就引燃了全场,赢得观众们热烈的掌声。让大家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凝聚非遗的中国智慧。
热论:这些作品有的长篇巨著,系统完备;有的短小精悍,便于传播。“但无论哪部,都能通过创作者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传统技艺的步骤之美、工艺之精;也都能让我们体会劳动之辛苦,坚守之艰难。我们仿佛隔着银幕,能够感受到他们额头上的汗水,也能触摸到他们手中的温度。”
“戏曲传承人”带帮走进社区
6月8日,京、昆、沪、越、淮五大剧种非遗传承人和戏曲爱好者们在上海大世界的主舞台,以戏曲快闪《申城雅韵》拉开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系列活动的序幕。
主会场现场人们欢呼雀跃,传承人们走进了社区,手把手地带领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学习戏曲,培养了一大批传统戏曲的“粉丝”。
热论:传统“非遗”要走进现代生活,不仅要有传承,也要符合当下的审美和需求。此次参加展示的非遗展品有一大批是非遗创新转化的成果。海派紫砂艺术茶壶、缩小版民族乐器、海派绒绣手包、手鞠香囊……一批创新转化的文创产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宋庆龄学校国际艺术节
6月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宋庆龄学校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用“东西方”融合的艺术形式再次展现出70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向我们歌颂爱与和平,致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场大戏《黎明将至》就将时针回拨到70年前的上海,学生们用舞台剧的形式,带着我们重温了解放军在不动用重型武器的情况下解放上海、完整保全上海的历史瞬间。
热论:参与表演的同学陈奕诺说:“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上海还经历过战争,我想上海这么繁华,有这么多历史建筑,肯定没有经历过战争,现在自己演了更能体会,和平和美好是解放军用生命换来的。这种感受很特别,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
6月5日,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和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主办,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办的“第九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正式启幕。此次展览以“寻根问道”为主题,广泛吸纳了世界众多国家的优秀艺术作品参展,展现了不同国家。
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伊朗、斯洛伐克、土耳其、乌克兰、奥地利、尼泊尔、巴基斯坦、立陶宛、拉脱维亚、以色列、波兰、印度、美国等近20个国家的著名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代表参展,呈现跨越传统与现代的东、西方文明交融之美。
热论:中国方面,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西夏瓷、麻编技艺、丝绸技艺等代表性传承人领衔,带领中青年艺术家团队集体亮相,真正的实现了老、中、新三代艺术家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