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除了创作,更需要发现_琢艺轩和田玉移动版
琢艺轩和田玉
艺术除了创作,更需要发现评论:0     阅读:10594     2016-07-01 10:36

 我一直记得几年前,易少勇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的每一件作品,都像是我的女儿,我要培养好她们,而且我更希望为她们找到真正懂她们的婆家。”,我觉得这句话里有两个重点:

 第一,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是需要倾注心血和情感的;

第二,我们都希望每件作品里蕴藏的情感能被人读懂。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对于大多数艺术家们来说,也许后一点,是他们毕生都在追求的,因为创作始终是孤独的。我并不是艺术家,充其量是个匠人,当然这不妨碍我在创作的时候苛求完美,出于对自己和材料的尊重。

 经常会有人问,你在创作某件作品的时候,是如何如何构思的,也经常会有人讲,我在创作某件作品的时候,是如何如何构思的。

 创作、似乎成了玉雕的主源。生活在一个整天车水马龙,每天面临柴米油盐的时代,也许大多数人都只能为了生活而创作着,其实我们都有些忽略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还有一句名言是,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我们都在用心创作或者醉心创作,可也许我们需要多点时间,去发现些什么。

 大概在两年前,琢艺轩五周年的时候,我开始尝试私人订制,初衷是希望避免自己陷入创作的惯性思维里,但是两年的尝试,让我发现了很多我从没有注意过的东西。

 直到现在,依然有人会问我:“那些人懂玉石吗?你让他们来看玉石说创意,纯粹是外行指挥内行嘛,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效果能好吗?”,针对这样的问题,我通常会反问几个问题:

第一,你觉得什么是效果好?

第二,你认为好的人家觉得好吗?

第三,你看的玉和他看的玉是一样的吗?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问题,每个人眼中的美,都不尽相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并不妨碍大家各自的审美,同样的,一块玉石在不一样的人眼中呈现的也是不一样的样子,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理论,而不是你尝试去接受、去体会一下别人的感觉呢?

 这就回到了初衷,我很希望通过不一样的人眼睛,看到玉石不一样的样子,让我逃脱惯性思维,因为这样,读懂玉石的不只是我,而是我们,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许就不会再缺少懂得它的人。

 我始终认为,选择是双向的,尽管很多时候,看似我们占据了主动。每一件作品的诞生,经历了选料、定题材、创作以及修饰提升的几个环节,而几个环节,都是选择题,在选料的时候,你认为你有能力把它变得更好,在定题材的时候,你认为这个题材能和材料完美结合,在创作的时候你认为你选择的制作工艺能让这个题材得到完美的展现。当然,这些全部都是你以为的,那么其他人呢,或者说,你这些作品将来的婆家,是否这样以为呢?

 很多时候,当我们低着头埋头苦干的时候,当我们抱怨旁人不解风情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安静的思考一下,在我们眼中的美,还依然美吗?

 我并不是标榜自己有多善于发现,只是觉得,当你在安静聆听的时候,别人眼里的美,也许会带给你新的触动,会带着你去发现很多你之前从没在意过的东西,也许只是一个细微的改变,但总会让你受益。

 对于每一个艺术家,甚至每一个匠人来说,创作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是惯性的创作,会带着你原地转圈,知道折磨完你所有的灵气和创意。发现其实并不艰难,让旁人带着你去发现他们的美,让更多的人帮助你一起去发现美,总好过你一个人兜兜转转,却不知所以要更好。

 创作是孤独的,因为需要把作者眼中的美,带到作品里,但美是需要发现的,需要自己去发现,需要透过别人的眼睛去发现,需要去看、去听、去寻找,而当作者希望成就一个能让别人读懂的艺术品,需要的不只是创作,更需要去发现,发现能让你们都读懂的美。

 尽管我不确定我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但我依然坚持,简单的聆听叙述,心怀感激,或许可以创作得很美,总之多些发现,必定会更美,不是吗?愿与诸君共勉!

穆宇静
2016/06/30
上一篇:西班牙之行
下一篇:最后一篇
作品欣赏
订制案例